close

 

最近因為手頭上有幾個重要專案需於年底結案,工作生活算是過得有點天昏地暗,特別有時候假日還得到公司加班。 遇到假日加班時,中午總是會利用機會與工程師一起到外面打打牙祭,在吃飯的時候除了代表公司高層感謝同仁對專案的辛苦付出外,也趁機與這些年輕小伙子聊聊:你們平常下班回家之後,都在忙什麼或做什麼消遣活動所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找時間休息睡覺、陪陪家人或是看看電視影片消遣之類在談話中不經意會順口問一下:你最近有在看什麼書(指得是非工作上技術書籍)?只見大家搖搖頭,面有難色地說:工作這麼忙,那有時間看書,休息時間都不夠。我才發現許多從事軟體工作的年輕工程師是不喜歡看書的,有空寧可看電視或打電動,好像書一碰就會夢見周公去

我曾經在遠見雜誌上看到一份有關讀書的調查報告,主要針對台灣地區超過18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閱讀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電視、網路大大打敗書本,成為全民的最愛。台灣每位民眾平均每週花在看電視的時間為16.94小時,上網時間達7.41小時,而閱讀時間只有2.72小時,約是看電視加上網時間的1/9。令人憂心的是,全國高達25.4%成年人完全不看書,約450.9萬人,這是相當於三個高雄市的人口數。

我總喜歡在課堂上介紹可攜式文件檔案格式(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教導學生在網路上讀到一些具參考價值的文章,如何可以將文章經剪貼、編輯、轉換成一份可收藏的PDF檔案,並透過簡單的檔案分類與索引編碼建立自己的知識庫。在課後通常會出個作業,請學生到博客來圖書網站(www.books.com)找到一本自己已閱讀過並值得介紹的書,利用課堂所學到的技巧,實作一篇圖文並茂的文章,接下來我就可以清楚地評量學生是否真正懂得我所教的內容,順便可以瞭解時下的年輕人大多在看什麼書?對於這個作業,大部份的學生所寫的內容均有不錯的成績,這代表著要他們寫一篇自己看過的書來介紹並不是件很難的事,意謂著至少每一個人總會有一本屬於喜歡或看過的書。記得在去年底時,我有收到約100份作業報告,發現其中竟然有5 個學生選<蘋果橘子經濟學>這本算是比較冷門的書,當時我手上已有三本以上等待閱讀的書,因此我並未預計去買這本書來好好閱讀,只是有看過這本書在網路上的介紹資訊,約略知道此書是2005年出版,在Amazon網站中銷售排行榜高居第二名,僅次於<哈利波特>,它的中文標題寫著:一顆蘋果用經濟學的剖刀切開,裡面竟然是橘子;其英文書名為:Freakonomics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說真的,我本身對Freakonomics這個專有名詞是一點概念也沒有,之前有接觸過類似名詞如:知識經濟學、網路經濟學、資訊經濟學… Freak這個單字在查過字典後才知道是怪誕的意思(大陸出版商將此書命名為魔鬼經濟學,聽起來讓人有點毛骨悚然的味道),看完網路上介紹資訊後,大致可以知道這本書主要在探索一些社會經濟現象其後面真正的原因,讓我比較好奇的是書名中Rogue Economist的字眼,請注意Economist是單數而不是複數,就我所知本書作者不是二個人嗎?而且Rogue這個字是帶有一點滑頭與惡作劇的意思,因此可以想像本書主要作者應該是位顛覆傳統的經濟理論學者,另一位是負責主筆的非經濟學者。後來得知此書二位作者分別為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年輕教授李維特(Steven Levitt)、紐約時報記者與專欄作家杜伯納(Stephen Dubner),其中李維特教授是2004年克拉克獎得主(John Bates Clark Medal,這個獎項每二年頒發給美國四十歲以下最優秀的經濟學者,許多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其年輕時大都獲此殊榮)杜伯納就是在李維特得獎的當時,紐約時報特別派去採訪他的記者,原本紐約時報希望可以替李維特教授出版一本有關其研究成果的書,卻被李維特以本身研究工作繁忙無暇寫作為由所婉拒,後來在二人訪談互動中,發現其實可以進一步合作寫一本適合大眾閱讀的書,這本書就在這樣的機緣下產生了。一位是知名經濟學者、一位是記者作家,由二人合作所寫出的書應該是兼具高閱讀性與知識性的作品,無怪乎!!此書可以成為暢銷作品。

今年四月我有安排參加一場在美國舉辦的研討會,在出發之前收到大會所安排的主題演講(Key Notes Session )的議程,赫然發現杜伯納先生名列其中,心想應該先去買其暢銷大作讀讀,到時候會比較聽得懂其演講內容,就這樣買下這本書來研讀。此書中文版特別商請曾經在芝加哥大學受教於李斯特教授的台大經濟系林明仁老師寫了一篇代序,林教授詳實地描述他在芝加哥大學求學期間與大師相處個人近距離所觀察到的一些小故事,讓身為讀者的我看了非常感動,也間接地可以感受到大師獨特的學術風範,文中特別提到李維特在MIT讀博士班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在數學上天份無法像同期博士班學生一樣出色(就我所知經濟學者都需具備深厚的數學理論背景,許多知名的經濟學家其實在大學時期是主修數學),但他相信可以藉由他敏銳的直覺與觀察力,對經濟學的社會現象做出一點小的貢獻,這就如克拉克獎評審所言:李維特是同期實證研究學者當中最能開創新局的(The most innovative empirical researcher);他本身非常重視表達溝通的方法,認為不一定要用複雜的數學模式(所謂經濟學的火星文,讓一般人看了霧煞煞)來瞭解世界,只想深入有創意、重要、有趣的問題來瞭解世界是如何運作,他常使用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從堆積如山數百萬筆的資料中,找到一些與其經濟直覺符合卻又違反傳統智慧的結果,本書一些內容其實就是他的研究成果,諸如:美國犯罪率下降、考試作弊、房地產仲介、古柯鹼販毒、小孩子名字等議題,他像是電影中的印第安那瓊斯一樣,憑藉著其過人的機智,一步一步地帶領著讀者去找尋事情背後的真相。他治學態度總是保持一貫的自信與謙沖,對周遭的人懷著基本尊重與關心,雖然其在學術上經常犀利地評論時事,絲毫也不留情,但是他對事不對人的風格,贏得每一個與他相處過的人的信任,這正是他成功的關鍵;也充分說明他為什麼可以在幾位知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包括:寇斯、貝克、史勒佛 … )所帶領成立的芝加哥價格理論中心擔任執行長一職,這對一位非出自於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生而言(李維特本身為MIT經濟學博士),更是難能可貴。

今年4/19早上第二場的主題演講會,終於看到該場演講者杜伯納先生,他一身非常休閒黑色套裝打扮,在開場白就不忘先感謝讀者對Freakonomics 這本書的支持,他說明 Freakonomics 的研究主要在發掘現代經濟社會現象中一些大眾無法得知的事實真相,雖然研究過程是複雜的且充斥著許多錯誤的言論,但只要細心地去問對的問題與耐心地找出對的資料,事情的真相終有柳暗花明的一天。他相信會與李維特教授一直在這個研究領域上持續不斷的耕耘與努力,讀者可以在他們的部落格網站 (freakonomics.blogs.nytimes.com),閱讀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希望可以聽到讀者們的寶貴意見;他們正著手準備出版第二本有關Freakonomics的書(據說會取名為Super Freakonomics )。在短短一個小時不到的演講中,他特別以一項關於猴子對金錢使用的實驗觀察研究為例(此研究是由耶魯大學華裔經濟學者Keith Chen實驗室所主導,在實驗室裡養了7隻所謂Capuchin的小猴子,藉由教育猴子去使用金錢,來實際觀察猴子對於經濟交易行為模式),學者發現猴子在日常食物需求所表現對金錢的預算控制是非常理性,但是遇到一些有風險的賭博行為其反應卻是非常不理性(特別設計了猜銅板正反面的賭博遊戲),其整個的行為模式其實與一般人類並沒有二樣,人們對日常生活的金錢花費總是斤斤計較,諸如菜價高居不下,就買冷凍蔬菜來替代;油價漲了就多搭大眾運輸,這是屬於理性的行為;對於一些具風險的投資行為,卻可能在聽了一些小道消息,就將大把鈔票去投資股票(這跟台灣股票菜籃族的投資行為模式好像很類似),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杜伯納特別強調其實經濟學就是一門研究人類對其動機(incentive)行為反應的科學,而Freakonomics 就是希望藉由去問對的問題,收集對的資料,利用一些簡單的分析工具,來正確說明一些經濟社會現象,他最後的結論是:你是不可能去改變世界,當你不瞭解其實際上是如何運作”(You can not change the world if you do not understand how it really works )

在看到杜伯納先生一個人走上講台時,其實當時我心中是有點失望,一則是因為沒有看到李維特教授本人的出席(可能是個人對李維特教授抱著崇拜的心理,很想趁這次機會可以親眼目睹這位被戲稱為有點滑頭的經濟學者),一則是杜伯納以較隨性與非正式的演講方式(沒有講義與投影片),讓身為非英文語系的我比較難進入其主題重點。在選擇參加此場演講之初,我一直期盼可以嗅出Freakonomics主題與我所專注的企業數位內容管理平台(Enterprise Contents Management Platform )之間可能會產生關聯的味道,但是在其整場演講過程中我似乎只聽懂他在說猴子(monkey)是如何使用金錢貨幣(money)去交換食物或作為性交易的代價,只見全場聽眾笑聲不斷好不容易在其演講最後結語中聽到”Economics is in essence the study of incentives and how people – perhaps even monkeys – respond to those incentives”,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去深入瞭解<使用者的行為動機>是回答我問題的關鍵,這也讓我聯想到這幾天在會場中為什麼許多世界軟體大廠諸如:IBMMicrosoftOracle …特別強調其產品功能如何突顯<使用者自主性>的特性,這跟現今Web 2.0趨勢潮流中所揭示<互動><分享><參與>的三大目標與SOA強調服務本質內容,其背後的道理是相通。

前不久曾在CNET .com 看到一篇網路評論文章,內容特別有提到Freakonomics的作者杜伯納先生在一場世界級的技術研討會中(就是我所參加的研討會),對一些技術專家們講了許多所謂經濟統計資料分析與猴子經濟行為的故事,不知這些聽眾聽完之後,其心中是否還在思考如何提供或設計出一些功能強大與高執行效能的伺服器?有多少人在聽完演講後會靜下心來瞭解使用者背後的行為動機?這真的是給包括我在內所謂的技術專家上了一堂寶貴的課。

在我多年的專案經驗中,經常可以看到許多號稱一流的技術專家努力在追求資訊科技與軟體開發工具的突破,但卻很少看到有心人士去好好真正瞭解使用者的需求或行為動機。寫到這裡,讓我不經又想起李維特教授的名言:去問有趣的問題、找到對的資料、使用簡單的工具去分析、去發掘問題現象背後真正的原因看起來我又上了一堂有意義且寶貴的課。想起去年由學生的作業中觸發我對這本書的好奇,接著因為參加一場研討會的機緣下,買下此書來好好研讀,在聽完研討會的演講內容後,深刻體會瞭解使用者行為動機的重要性,加上這段時間深入Freakonomic主題的探索(其中最主要的資源就是紐約時報所設立的部落格網站),我想在我未來專案管理的作法上,會更加努力去學習李維特那種以簡單的表達方式去呈現事實的真相與謙虛為懷的學者風範,更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可以看到李維特教授可榮登諾貝爾經濟學的桂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老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